close

多年來美國藥品價格改革糾纏醫療保健產業,因擔憂製藥商可能受到影響,如今美國終於通過立法解決此一爭端。雖然正面與負面影響皆有,但我們認為該產業成本應可控,不確定性也解除,對投資者來說是有利的。

新法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負擔能力,長期以來我們認為這應該是任何改革的關鍵。根據這項法案,自2025年起,患者支付D部分藥物(Medicare針對自行給藥的處方藥計劃)的自付費用上限為每年2,000美元。並自2024年起取消目前D部分超過自費門檻後,需負擔5%且無上限的藥物費用。限制額外的支出將有助於減少老年人的費用,且可能使得病患的服藥遵從性更好,有助於增進健康並帶動生物製藥的銷售量提升。

同樣地,延長那些經由健保交易市場購買的醫療規劃的補貼,將支持管理式醫療的登記,並進而使該市場的保險公司受益。在法律擴大對達到聯邦貧窮標線400%的個人和家庭的補貼後,這些計劃的成員在疫情期間增加20%。約1,300萬人藉由醫療保健交易獲得保險,這個數字可能會增加,並給國會把這些擴大的補貼變成永久性質的壓力。

生物製藥產業將受到藥品定價變化的影響,但我們相信它將是可控的。例如國會預算辦公室 (CBO) 預估,將醫療保險的藥品價格漲幅限制在通膨範圍內,在未來十年內將造成產業損失約250億美元,或不到當時全球藥品營收的0.25%。此外,該規定可以移除以往每年大幅漲價的不良業者,有助於提高產業聲譽。

這類法案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。以此法案而言,我們認為針對老年人常見疾病(例如癌症和心臟病)的小分子藥物受到的影響可能最大,因為這些藥物的大部分收入往往是在其商業生命週期的後期(即推出後8-10年)所取得。因此,儘管大多數患者更喜歡口服藥物而非注射液,但該法律可能會使藥物的開發與投資從小分子療法轉向生物製劑。而企業可能被鼓勵延遲藥物發表,直到完成大型臨床試驗(需要獲得批准才能治療早期患者,這是一個更有利可圖的市場),或者因投資回收期縮短而阻止研發其他適應症的投資。整體而言,小分子藥物佔比最大的大型製藥公司最易受到此一潛在不利影響,而專注於開發生物製劑的生技公司受到的影響應該較小。

新法案將對口服藥物未來發展影響性仍有待觀察,希望這一立法缺失可在生效前得到解決。若沒有,一些變通方法是可能的,例如企業以更高價格推出治療、更好的患者遵從性(即更高的銷量)可幫助抵消一些收入短缺。這項法案多數已符合市場預期,並消除產業的不確定性,且提高負擔能力應該是患者和投資者的雙贏。

更多工商時報報導
13盞多頭明燈 外資敲進
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
通路共享 全聯全家電支結盟